close
未來要在島民的師範學校和公學校課程中,加入美術課程的構想。伊澤修二在明治29年(1896)向新任總督乃木希典提出具體教育之建言書。是關於各學校官制改正案不當之處的應注意事宜,強調:「舉凡新領土經營事業,屬於有形的事項雖可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,但關於無形的精神層面事項,諸如教化,卻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。……教育費過少之狀況一目了然。為奠定新領土之永保安康基礎,捨教育又該為何?」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苦心孤詣不敵鷹派不僅教育經費遭到了刪減,1897年學務部被併入民政局降級為教務課,也終止編纂適合台灣的特殊教科書和參考書的業務。在日帝統治之下,鎮壓抗日運動成為首要當務之急,至於伊澤理想中的「永久教育事業」的學校官制問題,以及島民的教育方針,就成了次要課題。1897年5月22日,伊澤在東京帝國教育會議上演講〈台灣公學校設置的具體方案〉,講述:「所謂的公學,雖是個新名稱,實則等同於英語的public school,亦即是我們預備在此建設公學示範學校,創立台灣一般公學之基礎。另外,還要設立分校,以及設立女子學校。如何開展台灣的女子教育,將是個非常艱難的問題。」關於島民教育的科學方面,伊澤要求:「了解傳統的教育形式,注入嶄新的精神,廢除無用文字,加入有用的最新學術。」所謂有用的學術,即是在漢學堂中從未被重視之體操、音樂、算術及圖畫等現代教育課程,亦是生活上必需的科目。關於「圖畫教育」,伊澤主張「雖然現在幾乎沒有鉛筆用品,但即使是從使用毛筆開始,也應該要教授幾何圖。」首先應從「幾何圖畫」開始。伊澤明確強調,未來要在島民的師範學校和公學校課程中,加入美術課程的構想。對於台灣的美術教育,這是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演說,啟動台灣近代美術之窗,是台灣美術教育先例。1898年《公學校官制(敕令第178號)》公布,公學校成為台灣普通教育的基礎,並將日漸擴充。目標是普及公學校教育,其次是設立師範學校培養教師人才。1899年,教務課長兒玉喜八就建立台灣師範學校一事,到東京向內務大臣提出申請書。在兒玉央求下,日方加快腳步,於同年3月31日頒布《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(敕令第97號)》。伊澤修二規畫的殖民地初期教育構想,終於實現,於台北、台中、台南3地創設師範學校,開始從事教師培育工程。師範學校設立後兩年,1901年11月1日宣布修改台灣地方官制,廢止3縣制度,於全島新設20個廳,由地方直接負責師範學校管理。從此管理權轉移至地方行政體系。在計畫當中,每縣應設置一所師範學校,培養該縣的公學校教師。但廢縣置廳的結果,是翌年廢除了在台北和台中的兩所師範學校,台南師範學校成為全島唯一的師範學校。當時交通不便、治安混亂,學生長途交通亦非常困難,台南師範學校持續至1904年為止。師範學校被廢除原因,除了廢縣置廳外,還有學校經營草率、島民日語能力不足以及與原有私塾「書房」之競爭,使得學生募集不易。在此狀況下,日方決定停止授課。公學校及師範學校官制,影響當時島民教師培養的整體計畫。特別是以師範學校體系培育學校教師制度,儼然成型。伊澤提倡有用的學術之後,學校教育中新設修身科,並增加了音樂、體操、工藝、圖畫和女子裁縫等課程,和明清時代教育制度迥異,非常先進。傳統漢學堂學生人數逐年遞減,台灣從此正式進入了日本教育體系時代。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,最重要的改革之一,就是大舉推行教育改革。採用了西洋教育學制,最成功的改革經驗,便是打破長期以來的和漢教育系統,創造出日本近代強化國體思想,並增加國民知識,提高了國民學歷。在這個基礎上,更為有效地塑造出日本帝國主義,對外以武力征服殖民地。為了在當地培育出優秀的領導者,便以統治教化與導向皇民化以實踐同化主義,其中,最重視的正是思想教育的推進。教育投資論琉球化在日本近代論之中,特別倡導累積人類資本的重要性,提出了「教育投資論」。在統治台灣新領土時,除了訴諸武力之外,人民思想的教化就是一種「教育投資論」。在教化的過程中,需要經驗的傳承,以及國家政策的配合。比如日本教化琉球人民以及北海道愛奴族,便是成功範例。對位於南海孤島的琉球施予「日本化」滲透的過程,非常受到矚目。最值得一提的,莫過於培育「沖繩人教師」。明治政府在琉球施行皇民化教育,促使琉球人教師產生自覺,配合動員以統治台灣殖民地。為達成目的, 明治政府無時無刻不強調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,將台灣納歸轉化為其行動目標,大力開展琉球化教育。日方戮力於分化琉球人的民族感情,導致了二次大戰前的「沖繩悲劇」。多數琉球人不知為何而戰,因而走上了自殺之途,這也是「沖繩戰役」結局的前因之一。(待續)4C4167DC4881E045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